【5.大中观系列 • 2.心经内义与究竟义 • 第2章 • 第2讲 • 5020203 】
第二章 《心经》内义
第三讲 心经无垢友广释疏
阿底峡尊者 造 谈锡永 蒋静筠 译
顶礼般若波罗蜜多
佛于二转法轮之所说,可总摄为二:说修证者、说体性者。
《般若》之三广本与三中本命,根本即为三种人说修证;至于如《七百颂般若》,则其根本为说体性。如是道上之修证以及智境,皆已根本宣说。
此三广本及三中本,根本说修证而隐说体性;《七百颂》等,则根本说体性而附带说修证;此(《心经》)所宣说,则为体性依无垢友,经中全部义理,分八分而说。其说经之结构云,"总为八义:序分"云云。此于有等上师则非如是以说经义,如陈那。其说为,成立此经之因由与及正文。
于前者,则又分为二,序分与缘由。
二者之区别为,一是成立其语之缘,一是成立此经之因。如是经之首末即皆为序分。
至于缘由亦分为二,共与不共缘由。
二者之区别,以(共者)为诸经所共,(不共者则)唯见于此经,更不见于其余。
其说共缘由有四:时、导师、处、眷属;
(本经)不共缘由有二:本师与眷属皆入三摩地。此即为其概略。
证信之义,为令结集者成为可信之人。彼如云:"于是时,我闻此导师教,眷属在其处。"以其具有证人,且
通达义理,则结集者即堪信任,人言:"善哉,被之教说得实。"
即于世间,由细细检定其证人与义理·,人即可谓知其为真实,此即如陈那阿阇梨所言-"欲建立其信,结集者故须列举导师、眷属、证信者、时、地等,为人信此教法之因素。此如世俗,若人得证信者指明时、地,其人即为可信"。
此语及其所指,至为明显,故陈耶于《般若八千颂摄义》中,即谓应如是遍释诸经。余师亦无异说。
于此,无垢友反对其说。为明其说,先说其反对。此谓(陈那)有二过失,即不堪能、及无可证信者。
谓不堪能,即谓不堪成立证信。于说(如是我闻)以确立自已为可信者,及以此为缘令人入信,其证信之所以须一证人,即以彼等于其后若生疑惑,即可往见证人。然于此处,其中具神通力与神通智者,不能(为问者)决定经义。其中有或已入涅槃,有或住于别处学,此即谓,欲闻甚深无边法宝者,往诸处利益一切世界。其中亦有为我无缘得见者,如大迦叶。
其第二过失,谓即使能成证信,亦无须证信人。此说证信人,即谓须为(闻法)眷属中具名者,如是始能依之作证信。此如“须菩提",以其具名故,即堪证信。然于此处,(无垢友)言:
如此经未提眷属名号,(则其谁能言,)谁是作证者?
故(无垢友)如是说:声言"如是我闻",实为说法之序分,亦为前所起缘由之序分。是即谓其所闻正确,无有增损。是故眷属众即能以耳为结集者作证,知其所说无误。
今转言本经所依以生起之脉络。
发端云:"一时,薄伽梵。"然人或有疑,其究为何等人众,得列入此生起经教处。故经言"与大比丘众俱"云云。彼聚会众,具闻教法福者,即能列入教法(会)中。
然则,其不共缘由又为何耶?其"尔时"(云云即是),谓本师与眷属同时入三摩地。
以此二缘由为因而发端之经文(正分),究又为何者耶?此即经中之问答,此即"时(具寿舍利子)"至"应如是修学(甚深般若波罗蜜多)"。
眷属或疑,观自在所说法,仅为释迦认许而非如来亲说,其能无误耶?
甚或有疑,(释迦)于成道前,五退转增上,是故身光弱于他佛,然则彼(之认许)亦无误否?(为除此等邪想故)经言:一切如来亦当随喜。由是隐谓余佛悉皆随顺此(认许)语,(释迦与诸如来)二者和同。
复次,以说"一切如来"故,实亦有关认许,故说"时薄伽梵"云云,即表示其闻说宝经义理,心生欢喜而作认许。此为其大略。
然则,"时(具寿舍利弗)"所问,其问究为何义?其根器为何?具欲(修学)者又指何人?
此实指已发心而未修加行之菩萨。
其言"复当云何修学",是指资粮道、加行道、见道、修道、无学道。此五者之自性(分别)为:
(如理)作意、加行、正行、成就、现证。
此处所指,实谓已发心成道之(大乘)行者,应如何修习五道。此即其问之意趣。
(此经)将五道教法,复分为十一答以答此问。此中又依钝根与利根二种。
利根一闻开示即能领悟·,以其宿昔即已摄(上说)十种缘,且受密咒道教。是即共答为十一分。
然自总体而言,此(两种)弟子皆为利根,以其具有差别,始分为二。以秘密教授故,得教授之钝根弟子,即以此而为余(未得教授)钝根弟子之秘密密咒道,而此实非秘密,仅为秘密教授而已。
再者,密与非密,实据"觉"而言,故其教法实无有异,导师并无握拳(不示之意)。
故密咒道者,对前说(钝根弟子)而言,其义即为:密咒道即是秘密教授。是即于名相上成立密咒道。·
首先,依此经,行者依传承而发心,欲成就无上正觉,则其人便已是道之出生基。
"若善男子、善女人"语已说此,即谓行者已得传承。
“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",则依次第说为:(一者)所缘境及(二者)生起愿行(二种菩提心)。此共教授于利根、钝根都无有异。
依钝根而作之十答,可与《解深密经》所说四种所缘境配合。即:
内观(毗钵舍那vipasyana),谓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;
寂止(奢摩他samatha),谓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;
事边际所缘境事;
所作成办所缘境事。
应知此四者实分别为资粮道、加行道、见道、无学道而说。此中未别说修道,盖除首三种所缘境外,修道实无余所缘境。此如弥勒(Maitreya)所言:
修道谓甚深 甚深空性等
甚深离增益 及损减边际
于顺抉择分 见道修道中
有数思称量 及观察修道
(经言)"应如是观"者,指有分别影像之内观,此指能了知资粮道上所现境实相之智。
若于见道上,以一切所观皆平等故,是故不见有不同所缘境。
于此(资粮道时),执持种种(所观)相,见种种相,如空性等,虽所见境不同,悉皆视为真实。以分别智离于等持(三摩地samadhi),是故(有分别),其自性仅是内观而已。
是即见道上为无分别(之内观),资粮道上则为有分别影像之内观。
而"应如是观"者,则指于种种相作别别观,此于(答)问中已说。依此而生资粮道,生起顺抉择分,诸如暖等,而不为余识所间断。是故经中同句便说无分别之寂止。无分别影像者,虽说耳识、意识等向外为缘,然所缘境之无分别,则实非由此(耳识、意识等)而来,实为心一境性。
此中亦无见道上证诸法平等之深观,以其具寂止自性,是故仅为无分别影像之寂止而已。此(寂止)上来已说。
既说二种观修,今说第三种:事边际。
事边际所缘境事者,谓事即是色等,边际即其自性或实相。观(其自性、实相)即观事边际。
此为见道,具有三分:所缘境,所缘境事相,由其相所见果。
"正观五蕴体性皆空",即说以上三分。
境事、边际及对其观察,故说为见道之观修。此于(无垢友)释论中已说明其义。
就观修而言,若问如何入无谬误见而得正见,此即"色即是空"。
此中分三:别相之赋性、数决定、次第决定。
数之决定即可说明此处所言体性义。
体性之根本义为三解脱门,三解脱门又依次摄入八甚深义。
一切法自性空为空解脱门;
"空性无相"即谓离共不共性,因此二现观已尽摄空义,故其说已明。无相则离因,因者,由有果故为因。
"无生无灭,无垢无离垢",则已摄杂染因果及清净因果。于无愿(解脱门),有二愿,谓离过失、得功德。
于此二愿得自在(经言,无减无增),即为无愿。
是故三解脱门即为遮遣八事之八遮遣,此为数决定。
其次第决定,于一切经中,善逝先教授空解脱门,无相(解脱门)次之,最后为无愿(解脱门)。
此处(次第)亦然,依次生起佛之见、行、果,亦依次说三门之对治。
故本经之根本要旨,实为此八重甚深义。无垢友已说。
今言观察,是说自性空相如何生起,即说由此八(事)现观所见之果。
(经言)"舍利子,是故尔时空性之中",
此言"是故",谓依所说(八)事而现观;
此言"尔时",即作如是现观之时;
其果如何生起?
"空性之中,无色"云云,即因见空性故,生一不见色等为实之识。
是故言观察所缘者,即谓见道果,此果即是生起一由串习八事而见空性之识。
见道如是生已,随生修道。
故经云,"是故舍利子(以无所得故)"云云,论中已明此意。
或谓其后,除金刚喻定无间道外,未说余修道;
又谓佛地之大舍离教法,乃为对修道上二种愚之大舍离,此舍离为唯一道。
依此即能知"心无障碍,无有恐怖"。
为说无间道,(经言)"三世诸佛,亦依般若波罗蜜多故",
此处"诸佛"为未圆满之佛,乃住十地道上之最后心菩萨。
于论中,已明说其道为金刚喻定。
此处,现证大与悲心大,为经中根本教法,得无间(舍离障碍)之因,亦已随说。
彼如是说舍离之自性,实为说现证之两重自性故。此言"无上"等,此中有二,尽所有智与如所有智。此即悲心之大,与现证之大。是故经中即重言之。
此言"无上"者,实由三事说尽所有智:所缘境事、其后得因,及得无上果。以具此三者故,即尽知一切能知之法,如置庵摩罗果于掌中。
"现起平等觉"者·,即谓如所有智,此于释论中已明说。
如是对钝根者于五道中修习,于十答中已作善说。资粮道与加行道,各一答;见道三答;修道一答;无间道一客;佛道三答。
于说密咒道义,则为利根总摄般若波罗蜜多之义。(经言)"舍利子,是故(大明咒等)",即为五道义及怙持义。说此二者之利益及诠释密咒,是为一答。
至于对"复当云何修学之问",已圈满答竟。
故云:"应如是修学般若波罗蜜多。"
(论主跋)
此善说由吉样燃灯智应比丘善慧之请而说,复记其义理而成此篇。今于藏土,人受往昔邪宗所缚,当仍未知我所善说之殊胜教义。然我仍以法施及大悲,为具智者造此,愿彼等能善知佛母·,且不作嗔语。
(藏译跋)
由印度方丈吉样灯智翻译及校订,西藏译师戒胜同译。
(汉译跋)
壬午六月,蒋静筠排日入关,于我关课之余同译本论,其后又由我修订。阿底峡明显为瑜伽行中观者,今时或有学者认定其为应成派,反谓其著述"夹杂中观瑜伽行思想",此即不明二者之开合。译出本论,或可令人知其密咒道见,实同九、十世纪之瑜伽行中观师、宁玛派大圆满法系宗师吉祥狮子与无垢友。愿以此译功德,回向坏弥勒教法者,得智以燃吉样灯,照破心暗,得入空性、无相、无愿如来藏见。
无畏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