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5.大中观系列 • 2.心经内义与究竟义 • 第3章究竟义 • 第1讲 • 5020301 】
第三章 《心经》究竟义
第一讲 大圆满见说般若波罗蜜多
谈锡永
大圆满即宁玛派之无上瑜伽。分三部:心部、界部、口诀部。
法吉祥释师于《密主事业善说教授》云:
住于法身境界之等持,即本觉与空性双运,为心部;
住于无修无整境界之等持,即住于究竟自性,为界部;
无所取舍自性境界中等持,为口诀部。
依此可知:
(一)说证空性非唯证空性,此仅为方便而说,实则为本觉与空性双运。
(二)究竟自性为无取无舍境界。
然行者由无修无整之等持亦可得住入此自性。
然则如何详说此二者?
(一)心部视一切显现为心性自显现,心性即是空性,空性即是本觉,故本觉与空性为双运。
何以复须双运?
以空性为心性自性,而本觉则为心性之力用,自性与力用恒时双运,始能流露种种自显现之诸法,而成法界庄严。此即谓自性与力用原不可分离,譬如水,即不能将其能洗涤之力用与其自性离异。
以此之故,即安立"现空"此名言,说为本觉与空性之双运境。故一切心识自显现,悉为"空性自显现";而空性境界,则为"现空"。依此即可说为"色空、空色"。此亦即:
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;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。
然此未为究竟,以心部仍持对治心识之对治故。
(二)由是有界部无修无整之等持。彼之建立即为"明空"。
此处之"明",虽其相状可视为自证光明,然其体性则具分别义,一切法以具有明分,始能起分别相,心识之明分为本觉,故一切分别相无非为本觉流露之明相,是故"明空"即是本觉空性双运境,此即无修无整之等持境界,一落修整,即落入事边际(见前说内义文),此即心部之缺失。
然界部亦未究竟,以其尚有"明空"为执持故,虽离事边际,尚未所作成办(亦见前文)。
由是于无修无整之等持,尚须于无分别中作无取无舍之决定,故口诀部除能离事边际与整治边外,于无分别中即能悟人法性之性、相、用。
性、相、用三者,即体性(大圆满见说为"体性本净")、自相(说为"自相任运")、大悲(说为"大悲周遍")。
此大圆满三句义即是悟入之境界。三者不可离异,自本初以来即已如水乳交融。故于此三者实无可分别,亦无取舍。
如是现分(大悲)、明分(自相)、空分(体性)三者无可分别,此即究竟自性。
上来所说,据莲花业缘力尊者之《耳传教授精要》而说。
由上来所说,即知:
蕴、处、界实为大悲周遍之法性力用;
十二因缘之生灭、老死相等实为自相任运之法性所相;
无智亦无得,则实为体性本净之法性体性。
证三者无离异,龙青巴于《宗轮藏》中云,此即于法性中自明。故无畏洲尊者于《功德藏广释》中即言:
本净体性之光辉,于法尔圆成之自显现中任运生起,
于力用之显现中无有偏私,亦无有障碍,
故一切法之显现皆于一切法之法性中得以圆满,远离诸戏论。
此即"大圆满"基本义理。略摄之,则说为现证究竟无分别。
然大圆满祖师吉样狮子,复分口诀部为四部:即:外部、内部、密部、密密部。于此四者判别,据龙青巴《宗轮藏》可如是说:
1. 外部:
体性为无取舍(故可以五毒为道),
自相为无整治(故一切生起皆显现为法性之庄严),
力用为无偏私(故空性周遍一切界)。
2.内部:
体性非为实色法(故体性即是离相之法性),
自相离来去(故实为水恒相续之本觉智),
力用为遍人(故周遍轮回涅聚一切界)。
3.密部:
体性为直指与证悟同时(故不须依闻、思、修三智),
自相为证觉与寂息同时(故不须依串习力),
力用为证觉与生起悲心同时(故不须圆满二资粮)。
4.密密部:
体性为超越一切名言(故不须依赖分别智),
自相为亲证(故不住于意识分别见),
力用为圆满四所显(故无能得佛三身及五智之希求)。
故前三部,皆以"无生无灭"为基(现证无生),然后各有所偏重。
外部偏重"无垢无离垢"(不垢不净),
内部偏重"无来无去",
密部偏重"无增无减"。
外内二部所重为无相,密部所重为无愿,唯心髓部则无所偏重,故始能究竟离分别(不一不异)。
此即大圆满见,亦即深般若波罗蜜多。
若以如来藏道名言以说大圆满,则可说之如下:
初为"法身",此法身即法尔清净圆满境界,可说名为"佛内自证智境",亦说名为"不空如来藏",是即"体性本净"。
然此法身亦非孤寂自存之境界,彼周遍具足生机,由是必自无间显现而成识境。
于此,其周遍生机即名为大悲(于诸佛则名为"大乐"),是即"大悲周遍"。
智境自显现而成种种识境,须依其相碍而成立。例如时空,我等情器世间碍于时空,故必须依一度时间、三度空间而成立,此即落于相碍缘起。是故于自显现时,识境适应其局限而成显现,是即名"自相任运"(此中"任运"即随缘适应之义)。
于成就自显现为识境之智境,说名为"如来藏"。
施设此名言,实欲为行者作分别:
法身为智境,故说不空;
智境起用成自显现,此起用之智境虽即法身,唯欲区别其起用故,是名如来藏,亦可依行者观修,名之为"空如来藏"。
若以为于如来藏,法身真实,故所须空者仅为其所自显现之识境,非是法身,此即落他空。
若不认一切识境为法身自显现,唯求证识境之空性,是即为自空。
于二者中,
他空者许如来藏,故亦许彼为内中观;
自空者不依如来藏建立,故许其为外中观。
内者细,以其依于成自显现之智境故;外者粗,以其仅依于识境故。
大圆满见虽由智境自显现而周遍成立一切界(识境),却未以为识境与智境不平等,以识境恒与智境无异离,二者不一不异,是故平等;亦未以为成就识境之智境不同法身,以智境虽自显现为识境,其体性依然无变易,未因自显现而受杂染。
但对凡庸而言,如来藏则实受障碍,因此修习之所为,即是离碍。但这离碍亦须依次第,这便即是四重缘起观修。
说大圆满见已,则可更说依大圆满见建立之五道。此须先依龙青巴《三自解脱论》建立次第,如是则便于理解。
三自解脱为:心性自解脱、法性自解脱、平等性自解脱。.其修证次第分五:
1.行者心性得休息;
2.行者实住心性;
3.行者心性自解脱而同时住于法性;
4.行者法性自解脱而同时住于平等性;
5.行者平等性自解脱。
于五道(果)之配合则为:
1.心性得休息为资粮道;
2.住心性为加行道;
3.心性自解脱为见道,初地菩萨以至修道六地,住法性渐次坚稳;得极坚稳住于法性则为七地;
4.法性自解脱为修道八地至十地;
5.平等性自解脱为佛道。
上来所说,详见于笔者为《入无分别总持经》校勘本所撰之《由弥勒瑜伽行与宁玛派修证说"人无分别"》一文,于此不赘。唯须一说,此修证次第及所修止观次第,皆与弥勒瑜伽行配合无间。故知宁玛派修证与弥勒瑜伽行同一体系,唯所修道之法门则建立不同(说为“法异门"”,此即密乘与显乘之区别。
既已略明大圆满见及其修证,即可依吉祥狮子之《心经密咒(道)释》,来说般若波罗蜜多之体性及修证。
吉祥狮子于起首即申言:"我非为(持)因明者说。"于跋文中言:"
当赤松德赞王于修学有相法而起自慢时,遍照护阿阇梨当以此论授于彼及其子。"
此即明言陈那之唯识今学为不究竟。故说之为持因明、有相法。亦即谓唯识只能现证空解脱门,于无相解脱门实无现证之可能,无愿解脱门则更不必说。
唯识今学虽未说扬弃法相与如来藏,然其于法相。唯重三性,少说三无性;于如来藏则更无一言,相比于弥勒教法,实未说其全体,此即唯广弘唯识之故。
据《青史》,谓弥勒之《辨法法性论》及《宝性论》,由至尊慈护见宝塔放光,然后始觅出弘扬。慈护为十一世纪时人,此故事背后,或因唯识今学兴起,以致此二论隐没,至十一世纪时始重行受到重视。《辨法法性论》具如来藏思想;《宝性论》更明说如来藏,此可见唯识今学家虽未破如来藏思想,然亦并不重视,以致淹没。
然如来藏思想于显乘虽淹没,于密乘则实从未淹没,以无上瑜伽密续部仍以如来藏智为现证果故。
大圆满三句义,如来藏具足,故亦可说三句义即依如来藏而建立:
体性本净,即如来藏本性清净;
自相任运,即如来藏可开展为轮回涅槃界一切相;
大悲周遍,即如来藏为有情所遍具,亦为色身(报化二身)佛智。
若不说如来藏,则不能说三句义。如是即不能说究竟无分别、轮回湿槃无分别、佛与有情无分别。由是有无上瑜伽密续部在,即有如来藏在。
依历史因素,如来藏思想必曾因唯识今学之兴盛而受轻视,故始有慈护之重弘。吉样狮子下笔即作判别,实亦为此,其时如来藏尚当为隐学。
作判别已,吉样狮子先藉若干名相以明外、内、密三义。
此如释"薄伽梵",共义谓:
其降伏四魔、具足六波罗蜜多且超越颠倒识。如是则仍有分别(佛与魔)、仍有所得(六波罗蜜多)、仍有舍离(颠倒识)。此实未究竟。
故不共义即谓:
其已于本尊自性中摧灭显现界(如五蕴等),具实义而远离能所。如是则分别已细,仅为现象之分别;舍离亦细,仅为证智相之未舍。然此仍未究竟。
无上不共义(密义),则谓:
于轮回涅槃(无二)法性界中,离精勤之摧灭即为无上摧灭;
具足广大本觉智,而法尔超越轮回二取显现之名言与边际。
如是即现证无分别与无取舍。
此三者,
共义为大乘显密二乘所共;
不共为密乘与显乘之不共;
无上义则为无上瑜伽续部与余瑜伽续部之不共。
由此一例,即可知吉样狮子释《心经》之意趣,实以无分别、无取舍为要义。
依此,"王舍城鹫峰山",密义便为"指遍住轮四湿繁之本觉与菩提心"。
或云:明明薄伽梵于此处所会聚,是则焉能将处所说为佛身智也。
此即不知密义实谓,所说法义即是本觉与菩提心之流露,而此二者则无分别遍住轮回与涅槃界。如是始为深般若波罗蜜多行。
密义深刻,由此例亦可了知。
由是,闻法眷属之密义,即为"本觉智之无分别体性";所说之法,密义即为"证觉之智"。此层密义,即谓轮回涅槃界悉为法性自显现。故闻法者与说法者无有分别。此如《秘密藏续》与《心本续》,都为如来自问自说。此即谓说法者为如来,闻法众亦为如来本觉智境中之自显现。此具究竟无分别义。此如《幻化网秘密藏续 · 发胜义及世俗菩提心本智品》所云:
所谓五支金刚蕴
世间共许五等觉
一切界及一切入
即是菩萨之坛城
如是五蕴即五佛部;十八界及十二处(入)即是菩萨坛城,而此皆为本觉之流露,说为法性自显现,亦可说为本觉无分别智之体性,是亦即般若波罗蜜多。
复次,说"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之异门法",此句为"入名为甚深观照之法异门三摩地"之异译。后者直译,未能显示密义,故前者为意译,强调其"等入"。
等入于何者?等入异门法。
等入于何等异门法?等入于三摩地中之异门法,而此三摩地则为“甚深明了"。
如是已释密义竟。此即于执持实法之三摩地及住于无有之三摩地都不作分别。此二种三摩地各有种种异门,执实者如:唯识、唯空等;住于无有者如:住于依他、住于圆成等,如是种种即"甚深明了三摩地"所无分别而缘之异门法。
以无分别而缘,即无所缘,以不持任一所缘境故。
上来所说两密义,即平等性体性及其观照现证。
故依密义释"圣观自在菩萨",亦说为:
于本觉体性义中得轮回涅槃无分别之自在;
其"行",则为无所缘而反复观照真如;
其"深",以超越因果故深。
如是即不须更释何谓"般若波罗蜜多",以说此三者已说其体性故。
此中超越因果,非谓无因果,今人常持此以谤了义大中观,实不知无分别必须超越因果,
因果为轮回界世法,涅槃界则离因果,以更无业力可支配因果故。
若不超越因果,则不能现证轮回与涅槃无分别。
然则如何超越因果?
于前说内义文中已说四重缘起,此中相依缘起即已离世俗因果。如有子始有母,不能说以子为因,以母为果;有众生始有佛,不能说以众生为因,以佛为果。即反说亦不成立。故若证一切法悉皆法性自显现,其圆成由于诸法彼此相依,如显现与空性即由相依而建立,如是即超越因果—-非自显现为因而空性为果,亦非空性为因而自显现为果。
是故弥勒《辨法法性论》言,法与法性非一非异,即据相依缘起而建立。此即甚深依他义,若悟此依他为"空性自显现",即悟入圆成。
同理,超越相对即超越因果;超越相碍亦超越因果。
若持业果之"缘生"即不许超越因果,是未知深缘起法,落于业力及因果边际,如是即始终为虚妄遍计分别,所证者为不净依他(是故清净依他,即由相依等缘起而现证)。
故吉样狮子释"观察"云-—"其空性非如于他法中观一法为无有"。如是远离因果。
于他法中观一法为无有者,
如:由五蕴而观"自我"为无有,
如:由唯识而观外境为无有,
如:由因与缘而观缘生法为无有,
此皆不究竟。此详见于《入中论》说“他生"时。破声闻、唯识与自续之缘生见。
然则如何始为究竟?
吉样狮子云:"无有之空性,实即觉之本体。"如是即为决定。持决定见,则可向下建立,
说"事物受坏,其空性由极微而成立";
说"所缘事物,自性即是空性"。
如是依四重缘起以说空性,并次第现证,此皆无过失,以资粮道上已得决定见故。
由是即堪问:"欲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,复当云何修学?"
此为具寿舍利子承佛威力而问圣观自在菩萨。释迦弟子中舍利弗证空第一,故其于空性必已具决定。然于甚深般若波罗蜜多,被尚未堪问其修学。
何则?以菩提心未圆满建立故。
觉之体性即是空性,然其境相则为般若波罗蜜多证智境界,其力用即为周遍一切界之大悲,故智悲双运二种菩提心,与觉之体性不异。菩提心未圆满,即于觉之体性亦未能圆满现证。故以小乘行人身份以问般若波罗蜜多之修学,非承佛威力则不堪问,亦不敢问。
下来依吉样狮子所说密义以释正分(即无垢友之"十一答")。
修学般若波罗蜜多,先须正观蕴、处、界,即先须正观法相。此中又先观五蕴。五蕴为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唯色法现前生起,最易观察,由是——
先观五蕴总相,决定其体性空;
次观五蕴别相,由色蕴起观,亦决定其体性空。
复次,于色蕴既作决定,则余蕴可知,别别皆体性空。
此即观自在所说之基本修学。
如何总观五蕴?
直观一切法皆为本觉之流露,皆为法性自显现,故可说为"现空"。
法尔如是,故说之为"本始空"。于《心经》,则说为"色空,空色"。
然则如何别观色蕴?此分两层次观察——
"色即是空",吉祥狮子说为"谓色之体性即是空性"。于决定见中,此乃当然之建立。觉之本体既是空性,则由本觉流露之一切色法,其体性无疑必即是空性,故此建立为当然,不须更用因明以证成。
"空即是色",吉祥狮子说为"谓空性不遣对境,不遣本觉显现为色"。此即谓空性无碍于法性自显现。世间诸法,一法之性可碍他法之显现,如水性碍火等,然空性则不然,被无碍于一切色法生起。然则何以无碍?
若谓以其"空"故无碍,此乃以世间法之空间为"空",其说肤浅,且未离业因缘起。于究竟义,则谓一切法体性空故无分别,无分别故成无碍,如水入水。
或诤言:然则何以水性又可碍火?
答言:碍火生起者,非是水之体性,而为其力用。力用具分别,是故可以互成障碍,由是即具业果之功能。
又诤言:如何证明无分别即不成障碍?
答言:此为诸佛自证之不可思议境界,故不可说。但若勉强以可思议之世间现象为例,亦可知无分别即不成障碍,前已说水不碍水,故百川可以流入大海,百川之水与大海之水无分别故当然,此例不足以说明不可思议境界。于不可思议境界中,佛现证虚空七金刚性,说为无瑕、无坏、无虚、无染、无动、无碍、无能胜。
于《文殊师利问法身经》中,说此为佛法身功德,故既决定本觉之体性以无分别故为空性,即应知其无碍,此不必诤。⑨
如是"色即是空、空即是色"二句,成立"现空"与"空性自显现"。
然面于此尚未究竟,以仍未离现分与空分之分别,此仅建立为相依之二分,如水中月。故下来即说此二者无可离异,如虚空中月。
"色不异空",吉祥狮子言:"谓轮四湿繁一切法,离空性即无所显现。"
此言一切自显现不能离于空性,一切识境不能离于智境。为修证故,宁玛派即将此一切自显现所不能离之空性,建立为本始基。依方便而言,则谓本始基如荧光幕,一切自显现如影像于荧光幕上生起。自究竟而言,则亦无荧光幕与影像之分别,唯可喻为水与波。
"空不异色",吉样狮子言:"谓无可速遣之空性功德,色法显现实不能离彼。"
此中所谓"空性功德",即前说之虚空七金刚性。一切法性自显现皆圆满,故不能离无瑕等,否则即不能说为圆满。此即谓虽显现为识境,而智境从无变易。
诤言:生而残疾者即非圆满,故可怀疑宁玛派所建立之任运圆满成就。
~~~~注⑨~~~~
《文殊师利问法身经》言——"文殊言:诸法无有恐惧,若金刚。
佛问:何谓金刚?
答言:无能截断者,以故名四金刚;佛不可议或,诸法亦不可议,以是为金刚。
佛问:何所为金刚者?
文殊言:胜诸法故;佛者,法之审故,是为金刚。
佛以何因金刚?
则答言:所有无所有,一一求之无所有,故日空;空者是佛,以是不金刚;一切诸法皆佛,依无所依,是为金刚。
何缘是勇金刚?
则言:无所似者无所近,是故为金刚。"
此即说不可思议之七金刚功德。依空性虚空自显现,故曰"依无所依",此即是"因";无所依则无所近,是即无染,亦即以无执我之识为"缘"。如是成就七金刚功德。
~~~~~~~~~
答言:残疾残缺为事相,非是体性,此处说圆满是说佛法身,是依体性而说,故二者不可相混。且宁玛派之说自相任运,即言一切显现相皆依其所处时空而成立,故三度空间中一切显现相皆为立体,决无其他时空相,如是即是自显现依时空而任运。故言任运而圆满成就,即生而残疾者亦是,彼亦显现为立体故。且任运亦非说体性,仅说其自相,今说色空,皆由色与空之体性而言,故亦不得相混。
说其体性"不异",即不能相离,故可证成其为无分别,故亦可说为"现空无二"。
如是"色即是空、空即是色"为现空双运;"色不异空、空不异色"为现空无二。
此即以色蕴为例以说五蕴,以五蕴为例以说十二处、十八界。
蕴、处、界皆是法相,故可说为"诸法空相"(依梵本可译为“诸法空性无相")。即以现空双运、现空无二故。如是即可建立生灭、垢净、增减为无有,以体性功德无有生灭等。
吉样狮子依密义,说"六不"为本觉体性法尔所具,未说为"三解脱门",此即密义与内义之区别,以密义非以说修证为目的故。
同理,不但蕴、处、界可如是说之为"无",即十二因缘、四谛、证智及得(证智),亦可以依本觉体性,一一遮遣其为实法。故般若波罗蜜多究竟义,称为"极无所住"。
此不依五道之修证而分别作说,但将一切法置于空性义。于修证层面,吉祥狮子仅于“舍利子,以无所得故,菩提萨坧依般若波罗蜜多"句下,释云:
除道以外,无有得之因。由是除果以外,实无所得。
以无有所缘,故说般若波罗蜜多为圆满体性教法。
此即以"无有所缘"为道,修证无舍离等持、现证无分别。
于此须知,无有所缘非谓心如稿木死灰,无知无觉。行者实生机勃勃,其心识亦于一切法性自显现中运作,以心性即是觉性故。
是故于其心识行相中,任运一切显现相,唯以不持之为显现相,但认知其为任运成就之空性自显现,且自显现为空性,如是即能无所缘,不落于事相及边际。然又须知,此不持之为显现相,须至无舍离而不持,始能现证无分别,否则仍落于事边际。能无舍离而无分别,如是始可说为究竟。
所谓顿者,亦即指此。如是即为下来说密咒道建立基础。今则说菩萨住于无所缘境,则"心无障碍,无有恐怖,超过颠倒,究竟涅槃"(玄奘译作;"故心无挂碍,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")。
吉祥狮子释此甚为明快,以修证之果"本自生起而住",别无余住处,故自然离希求与疑虑。
此处用"自生智"作释。自生智为大圆满重要建立,以证智并非新得,实为本住,由是证智之境界亦为自然而然之境界,故说之为自生智。正唯其为自生智,始能说为"无所得",而智之体性亦是空性。
由是三世诸佛依无所缘与无舍离,除佛之"无上"(阿耨多罗,anuttara)即无对境。故其证境即说为"无上正等正觉",是现证平等觉。
于上来释义中,实说四事:
一者,本觉体性即是空性;
二者,一切法为本觉之自然流露,故为本住;
三者,由是建立现空双运与现空无二,无所缘而修证本觉与空性无分别;
四者,无所缘之修证,无有舍离,如是现证自生智。
五道即如是圆成。
下来说般若波罗蜜多秘密咒一节,则依密咒道而说。较诸显乘道,密咒道可说为顿。故吉祥狮子说密咒具五功德,此即"大明"、"无上"、"无等等"、"能除一切苦"、"真实不虚"五者。
咒者,吉样狮子说之为"本住"。此即谓一切咒音亦即一切显现,皆本住于本觉,以此之故而具法身功德。
"大明"者,以其自性明故。资粮道上既作抉择,是故为明。
"无上"者,说为"以其非为他人念诵故"。此释须略说。非为他人念诵非谓不利他,此实说"无所缘",无所缘而自性明,故即自明,此即本住之觉性。加行道上,即抉择此觉性。
"无等等"者,以其不建立任何有法,极无所住而唯本住,故更无可与之等者,此即见道初地善萨之触证真如。
"能除一切苦"者,以其性、相、用(功德)三无分别,以无分别故,即能除一切由颠倒而生之苦。以一切颠倒皆具分别故。修道上菩萨除障重,即离颠倒,除一切苦。
"真实不虚"者,以咒义住于无所缘,澄澈光明,是故不虚。此实说证自生智境界,其体性亦可说为如来藏,是为无学道位。
今批判如来藏为非佛教者,但于般若诸经中寻求名相,而不知修证,亦不知为修证而建立之名相义理,于是但据梵文作推测。殊不知"如来藏"、"自生智"、"功德"等等,实为修证而假立名言,若不从修证加以理解,则一切皆成无义语。
吉样狮子以密义释般若波罗蜜多咒义,亦可依宁玛派道次第一说。
Tadyatha,此通常释为"即说咒曰",故略本即如是译。密义则以此为决定见,决定般若波罗蜜多体性。吉样狮予于此处说之为"此即不动自性之义",即谓其体性为金刚自性,以宁玛派建立金刚"为不动义故。如是,则七功德皆为金刚自性之力用。
摧魔洲尊者《净治明相》云:
虚空既不能损其分毫,是故无取。
既不能克制之或摧毁之,是故无坏。
既住而成世间一切明相展现之根基,是故无虚。
既不受过失或功德所变,是故无染。
既离变易,是故无动。
既能遍入最极微尘聚,是故无碍。
既无有能坏之者,故虚空为无能胜。
此说"空性之虚空为生起一切情器世间之基",如影像以镜为基,故此虚空,于法界则建立名言为"本始基";于有情则建立名言为“如来藏"。
故一切法性自显现之明相,可于本始基上生起,此际即如影像于镜上生起,虽影像不能安住,无间变动,然镜则实无所动,故本始基即以不动为义,其法身如来藏亦可以不动为义。虽不动而具七功德,是故明相可以无分别而任运自显现,其自显现且周遍一切界。
上来所说见《净治明相》及《辨法法性论——不败释论》。④
此中又须知,如来藏虽为本始基(空性之虚空)之自性,于现证此自性时,其现证为如来藏智,此于经论中通常亦说为"如来藏"。故说为"空"、"不空"者,即就如来藏智而言。此详见于《胜曼经》。
由此不动自性义,即可说为轮回与涅槃同一,
以其皆为明相自显现故。此即为般若波罗蜜多之无上要义。
依此要义,始能决定无分别、无取舍、无所缘。
Om,此说为明相自显现。
于轮回界显现为五毒,
于涅槃(果位)际显现为五部佛父。
然于此二种自显现都无所缘,否则一旦着相,即成为颠倒识之所缘境。故通达般若波罗蜜多,于一切法都无所住。此为修证境界之决定。
上来二者,即弥勒瑜伽行之抉择位。决定体性为资粮道及加行道前二位,决定修证为加行道后二位。
Gate,初Gate说为"渡往果位,此为自利之渡"。
果位指佛地,故此总摄见道修道而言,以其于圆成际已触证真如,依此为发端,即自利而历次第渡向佛果。
Gate,后Gate说为"此为利他之渡"。
菩萨之证智为胜义菩提心生起,然其世俗菩提心其实无时不与胜义菩提心双运,故上来既言自利,此则更说利他。
Paragate,此谓"已渡至自利之最胜境界"。
此言修道上菩萨,历次第证至八地以上。此为清净地,清净者,即已现证般若波罗蜜多体性,亦即现证空性,如是历次入无间道而成佛果,此即最胜之自利境界。
Parasamgate,此谓"已渡至利他之最胜境界"。此同上来为说二种菩提心之双运。
由八地以上菩萨开始,既渐次渡至自利之最胜境界,此实为现证根本智;
同时亦自然渐次生起后得智,即渡至利他之最胜境界。
如是二种菩提心实同一味,故即有法尔功德,生起弟子。
此中说"业力清净弟子显现为化身",此实说轮回界;
"自性清净者显现为报身",此实说涅槃界。
或诤言:轮回界有情应非业力清净,此如下三道,如何得说其业力为清净?
答言:非是。若已现证平等性者,则视下三道有情之业力亦是清净,前已说,清净即是空性。故现证清净大平等性者,观一切业力皆清净。
Bodhi,说为"无间悲心,生起般若波罗蜜多义以圆成弟子"。
就世俗而言,Bodhi即"觉",此则说为觉之力用,由本觉生起究竟义,令弟子(报化二身眷属)得以现证。
般若波罗蜜多体性,前已说以"无分别"为要义,此谓令弟子之心相续自解脱。"自解脱自,更不依余
法而解脱,是为要义"。此即究竟利他之力用。
上来已分别说因(显)乘与果(密)乘之修学,故观自在菩萨即言:"舍利子,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。"
说已,薄伽梵即"无间而从成熟眷属之三摩地起",认许如下:
一者,"自利如是,利他亦如是"。
二者,"我所说基、道、果俱自生起者,如是如是"。
三者,"如汝教舍利弗,弟子众应如是修学,以般著波罗蜜多为自生智故"。
此处重言"自生",亦即说为法尔。
故般若波罗蜜多为法尔、空性为法尔、
一切法之显现为法尔、轮回涅槃为法尔、
根本智后得智亦为法尔,悉皆自生,无有造者。
如是即是般若波罗蜜多究竟义。
此已离二谛,亦超越缘起。
一切业果于空性中已无有;
相依缘起、相对缘起于无相中已无相依与相对;
相碍缘起已于无愿中超越而为无碍,
是故始可周遍一切界,成立报身化身弟子及教法义理。
复次应知,般若波罗蜜多义于此界如是成立,于他界则必非如是成立,例如于无色界中实不必依性、相、用广说空性,由是即可悟知何以空性为法尔,显现为法尔。
此外,注意“一切世间天人……"句,即谓随喜者包括"一切世间",此即示意周遍一切界。因知般若波罗蜜多体性,如是超越。
上来已据吉祥狮子《密咒道释》说《心经》究竟义竟。是即为大圆满见。
今大圆满法门遍世界教授,立断与顿超,已成为禅修夏令营节目,故唯愿此究竟义能为慕大圆满道者所普知。
欲修大圆满,须先于资粮上具足体性与其修证之决定。所谓决定,亦由现证而得,非唯知识层次之认知。必须具此前行而修,否则大圆满道将反成轮回之束缚,且资粮亦不可得,以未现证决定见故。
壬午初冬,无畏于图麟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