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5.大中观系列 • 2.心经内义与究竟义 • 第3章究竟义 • 第2讲 • 5020302 】
第三章 《心经》究竟义
第二讲 密咒道释
心经密咒道释
吉样狮子造 谈锡永 许锡恩译
顶礼皈依毗声遮那等薄伽梵及二佛母与众中最胜僧
为令具菩提心与大悲之一切有情众,不违此具足三语之经,我将依密咒道诠释,向诸最胜士夫作开示。我非为(持)因明者说。
如是我闻,一时
此指当时而非余时。
复次,此非一己所知,故为从他得闻之时。
更者,此谓结集者自身即为广大闻法者。此处言"时",即指圣众会聚之时。一时者,即谓此非多番重复发问,以圣众一时会聚故。
薄伽梵
此指示导师之自性。
就共而言,谓其降伏四魔、具足六波罗蜜多,且超越颠倒识。
就不共而言,则谓其已于本尊自性中摧灭诸如五蕴等显现界,具实义而远离能所。
不共无上摧灭者,谓于轮回涅繁法性境界中,离精勤之摧灭。被具足广大本觉智,且超越轮回二取显现之名言与边际,以其无可建立为有故。
(住)王舍城鹫峰山中
此指示特定之地。
外,指频婆娑罗王(Bimbisara)所屠摩揭陀城(Magadha)以东,如宝聚、如圆塔之山。此为佛所居,诸山中殊胜地。
内,指色究竟天(Akanistha).此不人形色深处,且无所取。
密,指遍住轮回涅槃之本觉与菩提心。
与大比丘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俱
此指示眷属。
外,着属谓诸比丘,因被于信解地发愿,且能住于善法。此中于修习上、于依见地观修之意乐上能勇猛者,为广大僧众;能利他者,为苦萨众。如是等眷属会聚而住。
内,眷属指如五佛部等报身眷属。
密,眷属则指本觉智之无分别体性。
于此时所说法,外者为修学之法,如十善等;内者为大乘法; 密者为证觉之智。
尔时世尊,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之法异门
此谓于具足五圆满,眷属成熟时,世尊于外、内、密诸法异门都无所缘,而入住于如是甚深空性三摩地。说为"甚深",以真实法无有故。
复次,外三摩地住于实法,内三摩地住于真实之无有,密则住于对此二者不作分别义。
尔时,(圣)观自在萨摩诃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观察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
于导师住于法性真实境时,根本眷属(圣观自在)依自性而住。
菩萨,外义为住于修道学人,内为于诸十地及其上得自在者,密则为体性义本身。
复次,菩萨即谓已成就自利者,摩诃萨即谓其成就利他。圣,共义为远超烦恼或轮回者;不共义为报身眷属; 无上则为本觉之体性义,是即法身。
观自在者,为自利故,于是下观(众生),由是彼了别自义; 为利他故,于是观照,由是能教化诸根器信解弟子。是故彼于自他皆得自在、于轮回涅槃皆得自在。此即其义。
依教法智,能开示轮回与涅槃;依本觉智,具义决定;依无所得智,都无分别。由是到轮回被岸,到无苦且除悲之涅槃彼岸。
深者,以其体性不显现为一实法,是故为深;以其离于言诠,是故为深;以其超越因果,是故为深。
行者,现证如是义即为行。故此即为无所缘而反复观照真如。所观照者为蕴,其数为五。
五蕴者,共之五是为色蕴等五,不共之五则为五佛部。五蕴功德为五无上智。五蕴本体清净,若由观照而得清净,彼则为地道上行者:或为信解士夫。见无自性即为通达其义,真如之真实义即是空性。
观察者,其空性非如于他法中观一法为无有吵,无有之空性,实即觉之本体,如是等等。事物受坏,其空性由极微而成立。所缘事物,自性即是空性,此即为要义。如是无所缘之智,即是照见义。
时具寿舍利弗承佛威力,(白圣者观自在著萨魔诃萨曰;若善男子善女人欲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,复当云何修学?
此为舍利弗向观自在请问。
承释迦牟尼佛力,观自在得解脱,亦以其力,舍利弗始堪能问。故(经言)"承佛威力".彼以离于生死,得无死寿(故称具寿).彼已舍他种姓母,以释迦种姓为母。今为利他故而有此间。
其问实言:若有信解大乘种姓子,欲学无所得之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义,若异于观自在之修学,当如何修学?
作是语己,观自在菩萨摩诃萨答具寿舍利子言
此示所答。
若善男子善女人,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,彼应如是
此乃应允(所问)而说。其意实为-若汝信解大乘种姓男女,今欲修学深般若波罗蜜多行之义,须如是修行。
观察五蕴体性皆空
此如共五蕴,彼本始空,是故应如我所观照,其自性空。彼具信解如是。
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;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
色即是空,谓色之体性即空之自性。
空即是色,谓空性不遣对境,不遭本觉显现为色。
色不异空,谓轮回涅聚一切法,离空性即无所显现。
空不异色,谓无可遮遭之空性功德,色法显现实不能离彼。
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
色如是住,受、想、行、识等亦如是住。此即如色所住之义。
"舍利子,是诸法空相。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]"舍利弗,轮回界事物,如色,具空性而无有实性,由是涅槃界一切法自性亦为空性。
空性者,其要义如是:
色空二者皆无有性相,是故因缘所不生;被体性之功德则常恒不灭。
(不垢者)一切法悉无垢障,以从本以来即无有故;复次
(不净者),以从本即不落二取边际,故非离垢(而清净)。
此要义不受缘所减(是故不减);此要义既由因生,故亦更无功德盈满之因(是故不增)。
舍利子,是故空中无色,(无受想行识;无眼耳鼻舌身意;无色声香味触法;无限界,乃至无意识界;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;无苦集灭道;无智亦无得,亦无不得)"
舍利弗,是故若离所缘之空性,即无修习因,亦无一实法可以建立,以色即是空故。如是受等亦离二取。
无一事物,诸如眼等五根门、五根功用及五尘法等,可以建立为所缘之对境。以眼等诸界,亦复无有分别故。
由是无有无明,彼能尽之因亦复无有,即为要义。于空性义中,无老死,亦无尽生、老、病、死之缘。
如是依义本身而言,实无由五毒成立之苦;五毒所由生之烦恼集,亦为无有。以是之故,无灭苦得乐之灭;以是之故,于轮回界中无一可修之实法,是无得涅翼道之因,亦无修行地道次第。
即五共智亦为无有,此谓若离要义,更别无所得。然以被(五智)内自实性义,从本初自生起,故亦无不得之因。
舍利子,以无所得故,菩提萨拓依般若波罗蜜多
舍利弗,除道以外,无有得之因,由是除果以外,实无所得。以无有所缘,故说般若波罗蜜多为圆满体性教法。
(经)复云,菩萨依于彼果、住于彼果——
故心无挂碍,无挂碍故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
以果之义既为本自生起而住,故除此之外别无其余,由是其心即无可成之挂碍。以于余处更别无所得,由是即无疑虑之怖畏。
彼既已圆满超越诸颠倒识,是则缘于轮回之识亦无有。彼达究竟涅槃,即已登佛地。
三世诸佛,依般若波罗蜜多,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
如是安立果之一因,非谓得之因亦无有。依无所缘义,过去现在未来诸佛,离诸佛之无上即无对境。彼已圆成教法,一切种智障已得清净,且于要义及二利悉皆圆成,被已于一切功德得正本觉。
舍利子,故知般若波罗蜜多咒,(是大神咒、是大明咒、是无上咒、是无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实不虚。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。即说咒曰:揭谛,揭谛,波罗揭谛,波罗僧揭谛,菩提萨婆诃
无所得之因,不于如是所缘境之外、不于所修方便之外、不于究竟果之外生。即谓此殊胜心识已超越轮回。
如是义,即名为咒,具五功德。
名之为咒者,以其本住而不须观待于他义。其功德者以其自明自性,故为大明咒。
以其非为他人念诵,故为无上咒。
以其不建立为有法,无等于性相(故为无等等咒)。
以其自性相即是功德,等同无分别要义,于通达要义时,能最胜除灭一切颠倒之苦。
以其咒义住于无所缘之澄明,是故不虚,且知咒义为真实。
如是,一切般若波罗蜜多咒皆为观自在所说。
Tadyatha 意为如是即此。即轮回与涅聚二者之义,于要义中同一,以其无所缘为同一故,其无分别为同一故。此即不动自性之义。
Om (嗡),于轮国际显现为五毒,于果位时显现为五(佛)部之五(佛)父。于法性中,对颠倒识之显现都无所缘,通达般若即无所住。
Gate (揭谛),渡往果位,此为自利之渡。
Gate (揭谛),此则为利他之渡。
Paragate (波罗揭谛),此谓已渡至自利之最胜境界,更无他处可求。
Parasamgate (波罗僧揭),此谓已渡至利他之最胜境界,生起缘于悲心弟子众。其业力清净弟子显现为化身、自性清净者则显现为报身。
Bodhi (菩提),此为无间悲心,生起般若波罗蜜多义以圆成弟子。
Svaha (萨婆诃),此谓(弟子)之心相续自解脱,即自解脱自,更不依余法而解脱。是为要义。
舍利子,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学甚深般着波罗蜜多
尔时世尊从彼定起,告圣者观自在替萨摩诃萨曰:善哉、善哉。善男子,如是、如是。如汝所说,彼当如是修学般若波罗窗多
于观自在对舍利弗说法后,世尊无间而从成熟诸眷属之三摩地起,对观自在言-汝所施教善矣哉,开示胜法而无有过失,
如我所教。善男子,如是善教,自利如是、利他(亦如是).我所说基、道、果俱自生起者,如是如是。圣观自在,如汝教舍利弗,弟子众应如是修学,以般若波罗蜜多为自生智故。
如是为薄伽梵之真实语。
一切如来亦当随喜
以世尊之真实语,与对观自在之加持语相随顺,一切如来种姓于随顺语皆生欢喜。
时薄伽梵说是语已,(具寿含利子,圣者观自在普萨摩诃萨,一切世间天人、阿苏罗、乾阔婆等,闻佛所说,皆大欢喜,信受奉行)
此谓被等于随顺语义生欢喜,于导师对眷属众及观自在所施教法生欢喜。四众眷属赞叹。此如,天帝帝释天、非天之王净心天、乾闼婆王如Pancatura等。
(论主跋)
此论为吉样狮子(Srisumha)所造,依密咒道释经以利益遍照护(Vaurocana),为语少而义大之明灯。当赤松德赞王(Khrisrongldebtsan)于修学有相法而起自慢时,遍照护阿阇梨当以此论授予彼及其子。
(汉译致)
壬午五月,于关中据许锡恩译稿改订。愿以此功德,回向有情,令得闻般若波罗蜜多之密义。无畏记。